为什么越玩手机,我越焦虑!手机成瘾「为什么越玩手机,我越焦虑!」
小青小青,为什么我尝试限制使用手机的时间,但总是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怕错过什么重要的消息?
为什么我明明很好地把控着一些信息,却越来越焦虑?
为什么越玩手机,我越焦虑!
如果,你曾想拒绝参与某次聚会,却又担心会因此会错过朋友之间的梗;或是当社交软件出现新的点赞、评论时,会习惯性地打开应用,疯狂刷新界面;又或是从睁眼那刻起就开始盯着手机,生怕错过热搜和朋友圈……
这就是错失焦虑(错失恐惧)的表现。
错失焦虑量表(FoMOs)
采用5级计分(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总分越高代表个体的错失焦虑水平越高。
1.我害怕其他人比我有更多精彩的经历、收获。
2.我害怕我的朋友比我有更多精彩的经历、收获。
3.当我发现我的朋友玩得很开心的时候没有我,我会感到烦恼。
4.当我不知道朋友在忙什么时,会感到焦虑。
5.当我错过了和朋友见面的机会时,会感到烦恼。
6.当我玩得开心时,在线与大家分享发生的事对我来说很重要(比如更新状态)。
7.当我错过一个已经计划好的聚会时,会感到烦恼
8.当我外出旅行时,仍密切关注朋友的最新动向。
当心理学者们对此展开研究调查时,他们发现——社交媒体使用的强度与错失焦虑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到底是谁在引发这场焦虑?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失去了目标的生活,就像飞鸟撞向玻璃
2013年,心理学家安德鲁·普日比斯基将“错失焦虑”定义为“担心他人可能正在享受自己缺席的有益体验,其特点是渴望与他人的活动保持持续联系”。我们可以这么理解,错失焦虑内在表现为渴望了解他人正在做什么,知道什么以及拥有什么;外在则表现为不想错过任何聚会、活动,频繁登陆社交媒体、刷新社交软件。
我们心里那条信息差的沟壑越来越深
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新和媒介环境的变化,从大众传播时代的“受众”到如今的“用户”,我们在FREE获取信息和表达观点的同时也受到了它们的限制。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错失焦虑逐渐从以前对“信息差”的恐惧,转变为害怕错过更多信息的焦虑。我们不但对未知的信息感到焦虑,还对不自觉的“比较”感到焦虑。
身体因信息过载而陷入“死机”
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当个体接收的信息量超过其处理能力时,他们会感到疲劳和压力。然而,信息洪流滚滚袭来,信息过载几乎成为了一场不可避免的灾难。研究表明,那些深陷于错失焦虑困境的个体,更容易出现社交媒体成瘾、睡眠障碍、学习倦怠和亲社会行为减少等消极反应。
年轻人是互联网的“主力军”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2024年3月22日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23 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其中10-19岁、20-29 岁网民分别占比14.7%、13.7%。而我国年轻人经历错失焦虑的比例达78. 3% ,其中严重的错失焦虑比例高达15. 2%。
社交媒体为我们提供了“情绪价值”
社交媒体基于Web2.0技术,本质是人与人的连接,它满足了年轻人获取归属感的需求。这种模式下形成的用户生产个性化内容,分享、传播信息的网络平台,为我们提供了展示自我个性的途径,也极大满足了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年轻群体的娱乐需要。“情绪价值”拉满,自然越“刷”越上瘾。
社交媒体用“关系”捆绑了用户
从沉浸理论的角度看,沉浸体验会吸引个体更多地使用社交媒体,提高个体的使用粘性。但社交媒体作为一种实用工具,已然成为年轻人的生活必需品。使用社交媒体会增加焦虑情绪,而这种焦虑又会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用户不断刷新手机、登录社交媒体,从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降低“窥探欲”,减少比较
降低使用频率,减少信息量,降低窥探欲,减少比较……我将它简单地概括为两个字“戒瘾”。戒掉你想了解他人一切的“窥探欲”,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错失感”。戒掉和朋友甚至是陌生人的“比较欲”,这也能帮助你成为一个顿感的人。
提高自我控制力,拒绝无用社交
国内有研究发现,自我控制能力高的个体能够合理监督自身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健康合理地使用互联网。这里提到的自我控制,并非要禁用社交媒体。而是循序渐进地控制使用时长,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确立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上,不再因为“错失感”而选择社交。
焦虑的反面是具体,增强自我满足感
把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生活上,把焦虑的情绪具象化。去执行制定的计划,去享受自己的生活,在此过程中慢慢收获耐心和专注力,从而减轻焦虑感。专注于具体,能够帮助我们区分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满足感,而什么只能提供暂时的愉悦感。
我们都知道一块硬币有正反两面,经历错失焦虑绝非“单面”的坏事,我更愿意称它为我们都需要进行的定期小测。只要我们正确地面对焦虑、处理情绪,它也可以让我们积极地保持对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未知的探索欲。
说回开头“越玩手机,我越焦虑”这个话题。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在《这视频能让你戒手机》中提到,打开APP前我们要去认真地思考三个问题“你为什么要打开手机?你要看多长时间?你还能去做什么?”。当你有目的地去使用手机时,可能就会突然意识到“其实它并没有这么好玩”。走出错失焦虑的困境,需要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方式。
曾经流行这么一句笑话:“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低头玩手机。”小青希望——我们都能跳出“信息漩涡”,拥抱生活,回归真实。
以上,与君共勉!
▲文献参考
【1】武晓立:《从“错失焦虑”到“错过喜悦”:感知超载对社交媒体用户使用心理的影响》,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3年第9期。
【2】吴彩云 刘雪婷 刘金昕:《大学生短视频使用强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孤独感与错失焦虑的中介作用》,载《西部学刊》,2023年第22期。
【3】马丽云 杨振芳:《大学生错失焦虑、自我损耗与手机成瘾的关系:基于变量中心和个体中心的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4】程建伟 付少堂:《青年学生移动社交媒体错失恐惧的预防与教育策略研究》,载《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
编 辑 / 李婷
图 片 / 《社交网络》
设计/ 王莹、宋之怡
分享
收藏
在看
点赞
安宁版权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