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章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手机成瘾「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

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手机成瘾「脱“瘾”而出:如何让孩子放下手机」

时间2025-01-16 11:04:47发布yu分类文章浏览130
导读:读好书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另一种可能...

读好书

为自己的人生选择另一种可能


作为一名在高校从事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学者、心理咨询师,真正开始与青少年手机使用成瘾问题结缘,是我在开展青少年发展性问题(抑郁、焦虑、多动、学习困难、厌学、过度用网、自残、倾向)研究之初。随着相关工作的不断深入,我发现存在手机依赖或上瘾倾向问题的个案越来越多。

我深刻地懂得,青少年过度沉迷于手机,会让其自身乃至整个家庭陷入怎样的困境。同时,因疫情将近三年的居家学习,又使得这一问题加重,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退学在家的青少年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在目前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暂时不能把心思和精力放在正常发展和成长中的青少年,最有可能将他们每天大量的时间花在玩智能手机上。反过来说,这种沉迷于手机的行为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的发展受阻问题,只会让情况越来越糟糕。当他们暂时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口时,这最起码是让他们暂时感觉好一些的不得已的选择,此时手机成了他们生命中重要的依恋性替代客体,是他们的求救方式而已,这也是在当下青少年手机使用及上瘾问题越来越凸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帮助诸多因存在过度使用手机和相关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很多家长对孩子使用手机存在偏见,就如何管教孩子存在误区:对孩子正常用网行为过度焦虑,同时,不能透过表象看实象。他们对孩子问题的真正“病根”认识不足,抓不住隐藏在“表象”下面的问题的“实质”,仅从外在行为层面做工作(比如,觉得孩子手机用得多,就简单粗暴地没收手机或直接断网),这不仅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反而越管越糟糕、越管问题越严重,甚至会发生家长无法承受的悲剧。

在开展手机成瘾的研究及心理咨询实践工作的过程中,我接触到了这个领域的先行者们很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和治疗经验,这些成果和经验对我的研究工作和心理咨询实践工作帮助极大。手机成瘾问题是个复杂的、综合性的问题,对于手机成瘾的成因的解释也有多种。但在本书中,我将重点着眼于失偿说以及自我决定理论。我认为,所谓的手机过度使用问题,多数是因为青少年的基本心理需求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满足,而使他们逃避到网络中寻求暂时的补偿而已。

这也是我在接触了上百名存在网络使用问题的青少年及其家庭之后的深刻感悟。我发现,手机的使用问题与其他发展性心理问题往往存在共病现象。在我看来,青少年的手机沉迷或过度使用行为大多数是其成长过程中各种发展性心理问题的一种呈现形式而已。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人的一生有三大基本心理需求——胜任需求、归属需求与自主需求,这三种需求是否都得到了满足与人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存在紧密关联。其中,归属需求未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感体验,是导致青少年过度用网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例如,过度使用手机的孩子大都有着对父母异常抵触、现实中无法融入同伴及班集体、与任课老师之间发生冲突等关系层面的问题。另外,无法胜任自己的学业任务、无法克服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青少年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越多,尤其是在多次尝试克服困难和解决问题却都最终失败之后,学习带给他们的体验就越痛苦,故而引发他们对学习的排斥心理,本能地想逃避;而通过手机打游戏、看短视频很容易就能获得轻松愉悦的体验,这就使得其越容易沉迷在手机使用之中。手机成瘾有时也可看作对重要他人不满的一种攻击和反抗。这时看似是孩子的问题,实则却是整个家庭系统出了问题,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或母亲,或父亲与母亲的关系)出了问题。只有了解了沉迷手机背后的真相,从根部解决问题,换个恰当的方式帮助青少年在现实层面满足其基本需求,促进其顺利发展,才有可能引领孩子摆脱过度使用手机的行为。


我认为,“心中住进爱的人”是对青少年手机上瘾行为最好的预防与干预方法。对沉迷于手机日趋严重的青少年,家长或老师只有慢慢学会放下“评判”和“应该”,接纳现状,感同身受地去了解沉迷的背后,到底他们真正的心理渴求以及发展受阻的因素是什么,多提供情感关爱,重新搭建被破坏的信任关系,慢慢地,他们才会敞开心扉,愿意家长或老师“住进来”,陪伴着他们,引领着他们;他们才能拥有内在的力量,一步步地迈向人生发展的正轨。这才是真正从根部解决青少年手机沉迷问题的关键。我之所以把这个过程称为“心中住进爱的人”,而不是“爱是最好的预防”,是因为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而且天下的老师们也都盼着学生们能有好的未来,他们并不缺少对孩子的“爱”,我在这里更强调是一 种可以走进孩子内心、懂孩子、给孩子内在的情感支持力量、能够潜移默化地给孩子带来积极和长远影响的爱,这种爱才真正会对青少年的发展起到有效而长远,甚至一辈子的影响,这样的爱甚至可以影响几代人。

我最想向大家传递的一个理念是:预防永远大于干预。因为一旦孩子手机成瘾了,接下来就会面临正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如生活没规律、黑白颠倒、上课精力不足、成绩下滑、产生厌学情绪、易激惹、容易与父母及老师起冲突)等问题,慢慢走到退学的边缘,并有可能逐渐出现抑郁、躁狂等精神疾病,甚至产生念头、出现行为。孩子一旦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就需要借助药物与心理辅导以及家庭治疗协同矫治,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需要一个较长的疗程才能逐渐恢复。因此,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应联合起来,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同时,重点关注处在正常使用和成瘾使用之间灰色地带的过度使用手机的青少年 群体,使其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提升能满足基本心理需求的能力上。

在帮助诸多存在手机过度使用的青少年走出沉迷行为的过程中,我得益于科学研究及临床实践的双重结合。一方面,我主持了青少年手机依赖方面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用定量和定性测量以及脑科学的方法,深入、系统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手机依赖对其学业、认知加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形成机制以及管理干预等对策研究,用科研成果指导临床实践;另一方面,我坚持从事心理咨询实践,深入到存在手机使用问题的青少年及家庭中,用实践经验理解和反思科学研究发现的成果。与此同时,我总结出了一些经过临床实践验证的有效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过度使用手机行为的理念及方法,并把它们运用到线上及线下形式的“健康使用手机,预防成瘾”等主题教育培训及宣传活动中。


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未来,作为一名青少年领域的科研和实践工作者,我有责任及义务把这些年的科研成果及临床工作实践经验做个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分享给众多关心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父母、老师以及相关的青少年工作者们,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视角。同时,也请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高秋凤心理工作室,关注有关青少年及成人心灵成长的更多精彩分享,与大家共同打造美好生活。

扫码入群|一起开启好书共读之旅

期待你的蜕变

安宁版权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E-mail:xinmeigg88@163.com

展开全文READ MORE
手机而出放下孩子子放
连点器最新版 v7.0.5手机连点器「连点器最新版 v7.0.5」 诺基亚n73多少钱【详细评测】诺基亚n73手机qq「诺基亚n73多少钱【详细评测】」